半岛体育【喜迎二十大】高原之上铸“高峰”——日喀则市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11 16:23:08 次浏览
十年来,我市始终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半岛体育、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半岛体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奋力谱写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日喀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培根铸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持续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域覆盖、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十年来,我市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达1200万元以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超过5亿元,完成了市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的改扩建和市图书馆、民族艺术团的新建,建成了18个县(区)综合文化中心、7个县(区)艺术团排练厅、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县(口岸)新华书店、1673家农家书屋,为442个乡镇、行政村建设数字文化驿站,为80个贫困村文化室配送设备,为江孜、康马等县(区)配备流动舞台车,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阵地全覆盖。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建了市本级和18个县(区)的19支艺术团、1666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市204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3至5名事业编制的专职人员,基层文化工作专干达1069人,为我市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积极探索“种文化”新模式,采取“专家+文艺骨干+群众”的培训方式,发挥全市专业文艺团队和1800多名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举办“日喀则市公共文化骨干” “阳光工程”“三区人才”等各类培训2800期、受益学员34160人次,极大激发了基层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大力实施艺术精品工程,先后创作了《江孜印迹》《吉祥日喀则》等反映时代精神、主题鲜明、特色浓郁的剧目3个,《妙音踏舞》《琴缘》《夏尔巴的歌声飞向蓝天》等优秀歌舞类、曲艺类作品2450余部,《建设者》《各族人民感党恩》等歌曲作品千余部,这些作品在国家、自治区举办的各种文艺赛事获得各类奖项112个。
——文化惠民成绩斐然。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持续开展“送文化下基层”“珠峰谐韵”相声舞蹈小品大赛等各类活动,年均开展活动18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多万人次。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及各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我市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全面加强文物、非遗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传承保护成效显著。各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0.5亿元,对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00多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维修和考古发掘,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列入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点,桑珠孜区和仲巴县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江孜卡垫编织技艺等4项手工技艺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功申报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市级项目143项。完成仁布江嘎尔藏戏、扎寺羌姆、旦嘎甲谐、拉孜藏刀传承人的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程,出版了《藏戏之源、艺术天堂》DVD套集和《萨嘎甲谐》《定日洛谐》《强竿踏许》等成果套集,制作了《非遗宝库》VR全景画册。
——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形象得到加强。率先在全区颁布了《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了《日喀则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日喀则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性文件,19集专题纪录片《雪域传奇》和《探索蕃尼古道》在中央媒体滚动播出,市第三高级中学等4所学校成功创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
——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我市18个县(区)石刻文物调查与保护研究工作圆满完成,建立了132处石刻文物就地保护点,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不可移动)名录26处。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文物古迹87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6处,可移动文物总数45043件套。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投入4.5亿元建成文创园区日喀则博物馆,创建了全区首座以石刻艺术为主题的“日喀则石刻艺术博物馆”,设立日喀则博物馆18县(区)特色展厅。这批博物馆成为展示日喀则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建设成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我市坚持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十年来,全市共有文化企业100余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5000多家,文化产业经营项目20余种,从业人员近1万人,2021年文化产业实现产值6.8亿元,同“十二五”时期相比,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立足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制定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28个文化产业项目库,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桑珠孜区等6个县区已形成民族服饰、文创产品、藏香等为支柱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针对文化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完成开发相框式唐卡产品、皮具装饰品、传统生活用具装饰品等精品文创产品。先后投入150万元实施唐卡人才培养专项扶持工程,集中我市优秀唐卡作品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举办日喀则市唐卡艺术精品巡回展。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步伐,成功命名第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7家,5家文化企业成功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投资29.37亿元,建成占地面积9975亩的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截至目前,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完成10家企业入园,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共11个,到位资金1.7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一手抓市场繁荣、一手抓监督管理,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一流、便捷高效的市场环境。
十年来,广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打非治乱”“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清源•固边”“净网”“秋风”“护苗”及“扫黄打非”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万余人次,检查文化市场3万家次,立案45件,查缴非法出版物3000余册(本)、查缴盗版歌碟10000余张,消除500余起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隐患等。2021年,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针对反宣渗透新攻势,建立了以全面清理和打击反动宣传品为重点的8项工作机制,梳理文化行政执法职权事项192项,文化执法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监管效能进一步增强,有效维护了全市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安全。
花开千树,文化飘香。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作为,全市文化系统将一以贯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日喀则贡献文化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